成果简介
成 果 曾 获 奖 励 情况 |
获奖 时间 |
奖项名称 |
获奖 等级 |
授奖 部门 |
教学改革和教学成果 |
||||
2013年 |
西部地方师范院校研究生教育教学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
云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
云南省人民政府 |
|
2020年 |
教学成果奖,基于“协同创新”的“4协同+4融合+N能力”可再生能源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
校级 一等奖 |
云南师范大学 |
|
2021年 |
“4C驱动、三新举措”农业院校工科研究生全球化视野培养与实践 |
教育成果一等奖 |
中国农业大学 |
|
2018年 |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联盟教师教育“共同体”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
国家级 |
教育部 |
|
2017年 |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
国家级 |
教育部 |
|
2016年 |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及其提升策略研究 |
省级 |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
|
2017年 |
“联盟协同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获第八届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省级 |
云南省 人民政府 |
|
先进教师和优秀团队 |
||||
2009年 |
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 |
国家级 |
教育部 |
|
2015年 |
全国先进工作者 |
国家级 |
国务院 |
|
2014年 |
最美共产党员 |
国家级 |
中组部 |
|
2009年 |
全国优秀教师 |
国家级 |
教育部 |
|
2010年 |
全国第二届教育硕士优秀教学管理工作者 |
国家级 |
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 |
|
2004年 |
全国模范教师 |
国家级 |
教育部 |
|
2011年 |
全国教育系统职业道德建设标兵 |
国家级 |
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 |
|
2019年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际) |
国家级 |
科技部 |
|
2018年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际) |
国家级 |
科技部 |
|
2019年 |
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
省级 |
云南省总工会 |
|
2019 |
首届全国农业工程类专业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 |
一等奖 |
教育部高等学校农业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
|
2014年 |
云南省最美教师 |
省级 |
云南省委宣传部 |
|
2019年 |
云南省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冠军 |
省级 |
云南省教育工委 |
|
2017年 |
云南省“最关爱学生班主任” |
省级 |
云南省教育厅 |
|
2016年 |
云岭教学名师 |
省级 |
云南省委组织部 |
|
2015年 |
云南省卓越青年教师 |
省级 |
云南省教育厅 |
|
2014年 |
云南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 |
省级 |
云南省教育厅 |
|
2020年 |
云南省黄大年式教学团队 |
省级 |
云南省教育厅 |
|
2019年 |
云南省高校中低品位洁净能源利用科技创新团队 |
省级 |
云南省教育厅 |
|
2008年 |
云南省可再生能源研究创新人才团队 |
省级 |
云南省教育厅 |
|
教学资源和教学组织(仅列出代表性平台) |
||||
2003年 |
可再生能源材料先进技术与制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省级 |
教育部 |
|
2007年 |
生物能源持续开发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省级 |
教育部 |
|
2010年 |
国家太阳能热水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昆明) |
国家级 |
国家质监局 |
|
2011年 |
云南省十二五规划教材—流体力学 |
省级 |
云南省教育厅 |
|
2013年 |
中国-老挝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联合实验室 |
国家级 |
科技部 |
|
2015年 |
云南省十二五规划教材—生物质能实验 |
省级 |
云南省教育厅 |
|
2016年 |
云南省先进班集体 |
省级 |
云南省教育工委 |
|
2016年 |
云南师范大学播爱公益支教团 |
国家级 |
共青团中央 |
|
2016年 |
云南高校美育工作先进单位 |
省级 |
共青团云南省委 |
|
2017年 |
云南省可再生能源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省级 |
云南省教育厅 |
|
2018年 |
云南省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
省级 |
云南省科技厅 |
|
2020年 |
云南省学校“云岭学子点赞家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奖 |
省级 |
云南省教育工委 |
|
2020年 |
2020年“感谢恩师•你我同行”大型公益活动组织奖 |
国家级 |
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 |
|
2020年 |
高原特色中药材种植土壤质量演变退化与修复云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省级 |
云南省科技厅 |
|
2021年 |
云南师范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省创新团队 |
省级 |
云南省科技厅 |
|
学生获奖和社会服务 |
||||
2015年 |
“东方红”杯第一届全国大学生智能农业装备创新大赛 |
二等奖 |
中国农业机械学会 |
|
2018年 |
2018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1人 |
国家级 |
共青团中央 |
|
2018年 |
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相关专业创新创业竞赛 |
特等奖 |
教育部高等学校农业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
|
2019年 |
第五届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 |
国家级 |
教育部 |
|
2018年 |
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二等奖 |
国家级 |
教育部 |
|
2018年 |
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优秀论文 |
一等奖 |
中国农业机械学会 |
|
2019年 |
2019年度云南省优秀共青团员 |
省级 |
共青团云南省委 |
|
2019年 |
第十四届云南省优秀大学生 |
省级 |
云南省教育工委 |
|
2019年 |
“兆易创新杯”第十四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 |
一等奖 |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
|
2021年 |
“维尔利杯”2021“沼气+”创新科技挑战赛 |
一等奖 |
中国沼气学会 |
|
2022年 |
云南省优秀学生干部 |
省级 |
云南省教育工委 |
|
2022年 |
云南省优秀毕业生 |
省级 |
云南省教育工委 |
|
2022年 |
云南省“三好”学生 |
省级 |
云南省教育工委 |
|
2022年 |
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苏研杯”第三届科技作品竞赛 |
二等奖 |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农林学科工作委员会 |
|
成果 起止时间 |
起始:2004年1月 完成:2017年6月 实践检验期:5年 |
|||
1. 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是实现我国伟大复兴的一个最为重要环节,同样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迈向新征程的伟大举措。农业的现代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工程即现代农业装备、农业水利、农业信息、农业设施的提升。因此培养农业工程领域内的高层次人才掌握现代农业工程科学与技术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绿色低碳发展的首要关键。面对西部边疆欠发达地区且毗邻南亚、东南亚、中亚的云岭高原,长期致力于培养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农业工程研究生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并始终面向边疆社会及沿线周边国家是本成果践行的初衷。 成果依托“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十三五”“双一流”高峰B类重点学科、“十四五”特色学科建设以及新兴专业建设等项目和国家级太阳能检测中心及可再生能源国际联合研发中心,针对欠发达地区及东南亚国家农业工程高级人才培养整体水平不高的现状,构筑了“双循环-四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解决了农业工程相关领域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高层次人才短缺问题,激发内生动力,提高农业工程学科服务云南“三大定位”“三张牌”“八大重点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能力;促进了区域合作,在西部高校农业工程人才培养中起到了引领作用。 (1)构建了农业工程学科研究生教学过程中科研、产业、政策、国际化四位一体协同提升教学质量的育人机制 针对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等急需的农业工程专门人才短缺问题,构建了“科研反哺教学、产业带动教学、政策引导教学、国际化教学合作”的育人机制,促进教学质量有效提升。10余年来硕博士研究生参与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农建杯等各类学科竞赛获得国家级奖28项;完成各类创新创业、科研训练项目200余项;发表高水平代表作论文180余篇(总量1800余篇),授权专利184件;获省级科技奖励8项。近50%的毕业生扎根边疆、基层,涌现出刘建峰、李金等优秀代表,提高了学科服务乡村振兴和科技兴农的能力。 (2)面向社会急需构筑特色农业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资源体系 针对边疆教育资源匮乏,农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平台短缺问题,发挥师范院校学科门类齐全优势,依托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中心、云南省对外科技合作基地等20余个国家级和省级平台,开展生物、化学、数学、物理等与农业工程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探索,搭建“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室集群”;协同国内外15家政府部门、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建成人才培养“实践基地群”,同时引入中国农业大学等多所高校优势师资和项目资源;与老挝国立大学、缅甸仰光大学、越南河内大学等开展学生联合培养,共建“境外实践教学基地”;打造多支优秀导师团队和科研创新团队,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① 解决学科结构单一和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的问题; ② 解决人才培养目标与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相脱节的问题; ③ 解决研究生培养中资源匮乏及实践教学平台单一化问题; ④ 解决教师队伍做“顶天立地”研究的能力提升问题。 |
||||
2.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不超过1000字) (1)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明确的学科发展定位,持续优化学科结构 针对主动融入国内边疆民族地区“一带一路”倡议,助推贫困地区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服务云南“三大定位”生态文明建设和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以及国际“一带一路”倡议的需求,借助师范院校多学科门类较全、学科交叉、数理基础、生化技术交叉的优势,积极拓展优化农业工程学科方向,从以往的以新能源技术为主的单一学科构成,拓展到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农业水土工程、农业装备节能与检测技术四个二级学科,拓展了教学、科研与工程的研究领域,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学科结构。实现学科教学、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一体化。 (2)特色内涵兴校,符合学校办学突出特色明确的办学定位,着力培养区域发展农工专门高级人才 构建以低碳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清洁生产及工程控制理论为支撑、可再生能源与环境保护关键技术为重要实践环节的农业工程办学目标定位,以及“三特色”专业战略发展思路。,“三特色”即“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及利用”、“设施农业节能工程”、“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三个特色专业办学培养方向。近50%的毕业生扎根边疆、基层。 (3)满足紧密结合农业产业需求,做“顶天立地”的研究,激发成果转化和协同育人活力 与边疆民族地区农业产业需求紧密结合,积极对外开展与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龙头企业以及境外机构的协作,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组成“工程师+学科带头人+教师+学生”的项目团队,针对产业化关键技术问题开展攻关,长期扎住企业,将人才培养融入成果转化、工程集成全过程,实现“政产学研用教”一体化。构建设“了香格里拉藏区新能源实践”基地、“洱海生物天然气工程实践教学”基地、边远山区无电贫困村寨光伏提水实践教学“境外新能源工程示范”基地,及服务“一带一路”国际实验室、境外新能源工程示范基地等为代表的“实践教学基地群”和融教学、科研、技术开发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化浸润式的实践教学平台优质实践教学资源。 (4)以金课程为核心,加强教学代表的资源建设,课程思政将协同共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育英才 以专业战略发展思路、专业规范和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以科研项目和工程案例为牵引,将科研成果融入“金课”建设,将工程案例融入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质量对标企业标准,工程化的实践教学队伍,全程化的企业参与。将国际合作经验融入国际化人才培养,将农业工程专业学科相关的生态文明、乡土情怀、民族团结等元素融入课程,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乡土情怀、工匠精神。呈现科研反哺教学,学科支持专业的新格局。涌现出“昭通市脱贫攻坚乌蒙青年组织先锋”李金等优秀人物。 (5)以SCTS为抓手,构建“四贯通”的协同育人联动机制,打造高端人才高地打造农业工程高端人才导师聚集地 校校、校所、校企深度协同育人积极引入外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人才,对内以“学科(S)、课程(C)、教学(T)、科研(S)”为抓手,对外国际上构建“汉语+农业工程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的“教学贯通”“产业贯通”“科研贯通”“文化贯通”的“SCTS”“四贯通”育人,建成农业工程领域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和优秀导师聚集地。聚集了全国先进工作者张无敌等著名教授,以及云南省第一支黄大年式教学团队等一大批高端人才,建成农业工程领域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和优秀导师聚集地。 |
||||
3. 成果的创新点(不超过800字) (1)定位新:重构农业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农业工程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 构建了“一个”体系,借助“国内国外双循环”,实现“四贯通”,体现“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理念,落实“多层次、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思路;创新了“科研反哺教学、产业带动教学、政策引导教学、国际化合作教学”的育人机制,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学校共同参与,国内国外协同打造“课程、标准、教师、科研、成果、平台、基地、工程”的全程育人体系。本成果强化农业工程专业建设、建好建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促进区域乡村振兴、带动区域产业发展、践行低碳发展理念以及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人才培养及教育综合改革成效显著。 (2)资源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新工科”“双碳”视域下资源建设 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打造了“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室集群”和境内境外结合的“实践基地群”;教材资源建设:教师团队建成了国际培训讲义及编撰出双语教材,将具体工程实践经验整理编撰成实验教材等,共计自编教材11部,累计被33所高校选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通过新形态教材等的助力,建成一批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双语一流课程,同时引入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泛雅等平台的优质课程150余门。 (3)途径新:实现科研反哺教学,依托科研平台“政产学研用教”一体化 积极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科研反哺教学,学科支持专业新格局。以所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云南省重点研发计划等紧密围绕“三农”问题开展农村能源、农业环保、农业“碳中和”、乡村振兴、一县一业等实施的370余项科研项目和工程案例为牵引,将理论课程、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应用相结合,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依托云南省对外科技合作基地,通过参与国际培训班、境外工程示范、科技合作项目等帮助学生拓展国际化视野;将爱国主义、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知农爱农、工匠精神、职业规范等融入课程思政,对学生进行专业认知和价值引导。 |
||||
4. 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不超过1000字) (1)培养农业工程紧缺人才,践行立德树人使命 该成果在我校农业工程、农业工程与信息化、农业管理类等多学科推广实施,受益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达900余人,培养了一批理论知识扎实、专业能力突出的特色鲜明的优秀人才。 ① 前沿研究人才——聚焦创新热点,发表代表性论文180余篇,主持各类创新创业、科研训练项目200余项,获国家级奖20余项,省级奖30余项,30%毕业生选择出国留学或进入科研院所继续开展科研工作。 ② 基层实践人才——助力边疆发展,近50%的毕业生扎根边疆、基层。涌现出省级优秀共青团员2人,刘建峰、曾锦获团中央“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李金获团中央“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及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其事迹被云南新闻联播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并被授予“云南青年五四奖章”。 ③ 工程技术人才——研究生先后参与了30余项工程实践,10%毕业生选择进入企业并迅速成为产业骨干。 ④ 国际合作人才——依托云南省对外科技合作基地,研究生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德援项目等16项,参与11期国际培训班以及“中国—老挝联合实验室”的交流和科技合作,更有21位硕博留学生归国后均成为老挝科技部、能源矿产部等部门重要领导,这些成绩得到老挝科技部部长波万坎•冯达拉院士的高度肯定,授予“杰出贡献奖”并“永载老挝史册”;2019年缅甸民生援助项目立项,昂山素季对中方的贡献专门回复了亲笔感谢信! (2)树立师德师风典范,师资水平持续提升 该成果的实施,不断优化了导师队伍,建立了三支省级研究生导师团队,以及多支教育部创新团队和云南省创新团队,并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等一批教书育人先进典型: 全国先进工作者、云南省第一支黄大年式教学团队带头人张无敌教授带领学生深入农村基层,通过推广沼气技术,解决了农业废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问题;云岭教学名师李明教授带领学生扎根少数民族聚集地,通过推广太阳能和热泵技术,解决了供暖和农产品加工节能问题;刘祖明教授带领学生远赴贫困山区,通过推广光伏提水技术和工程示范解决高原工程性缺水难题,自2011年已完成206项工程,在建5项;徐锐教授带领学生成功开发了全球首个沼气池修复碳金融项目,为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辅导员何雁敏时刻牢记共产党员服务师生使命,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和五一劳动奖章。 (3)强化科研反哺教学,推动学科结构升级拓展 该成果的实施,充分发挥了学科优势,使学科建设得到不断加强,建成西南地区最早,第三轮学科评估并列全国前9,农村能源特色鲜明的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科研反哺教学,在解决高原特色农产品加工节能、边远无电山村用能、土壤污染消减与修复、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农业工程难题过程中,所承担科研项目,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宝贵实践机会和经费保障。与国内农业工程学科高水平高校紧密合作开展教育教学改革,除优化完善本学科结构外,作为学校第一个博士点,通过师资培训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助力学校生物、光学、地理等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 (4)人才培养全程融入思政育人理念,服务边疆信念坚定 该成果的实施,更具体地将党建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引领育人体系建设,将思政育人理念生动具体地贯穿到科研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获得全国优秀基层党组织、云南省黄大年式教学团队等先进集体;发挥全国先进工作者张无敌同志典型示范作用,鼓励党员参与科教兴农,解决农村农业碳中和、面源污染、人居环境整治等实际问题,将党旗插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央视、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人民网、老挝国家电视台等媒体予以多次报道。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云南师范大学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教学成果奖申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