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太阳能研究所)师资团队
方向1:光伏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室
N01: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团队 |
||
姓名 |
职称 |
电子邮箱 |
团队介绍 团队聚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前沿领域,核心研究方向涵盖新型薄膜太阳电池(钙钛矿/硅叠层技术)、低维与纳米能源材料(量子点、碳纳米材料、液态金属等)、热电转换材料及储能器件(锂/锌离子电池、热电材料)三大方向。 其中杨培志研究员领衔国家级钙钛矿叠层电池研究,承担云南省国际联合研发中心(300万)、“春城计划”科技领军人才项目(1000万)及“兴滇英才”云岭学者项目(465万); 邓书康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探索Cu2Se单晶热电材料(30万),张云博博士聚焦锂金属电极界面优化(国家/省级基金60万)。 团队通过“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应用示范”全链条创新,已在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界面调控、热电材料性能优化等领域形成突破性成果,为云南省绿色能源产业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团队招生咨询联系人:张云博 老师 团队招生联系方式(电话):yunbozhang89@outlook.com
|
N02:先进半导体技术团队 |
||
姓名 |
职称 |
电子邮箱 |
Yangchi0002@163.com |
||
团队介绍 团队深耕光电成像芯片与先进探测技术领域,形成五大特色研究方向: (1)锑化物红外探测材料与器件; (2)多维感知红外探测技术; (3)光学超表面与光场调控技术; (4)钙钛矿材料与光伏器件; (5)半导体光电子材料仿真计算。 依托国家重点项目、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平台,在锑化物半导体、钙钛矿材料体系及光场调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累计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 近三年培养成效显著,共指导19名硕士、4名博士完成学业,毕业生主要进入航天十院、三安光电、高德红外、隆基研究院等龙头企业研发岗位,多人赴中科院半导体所攻读博士学位。 团队注重产学研协同创新,指导学生斩获"互联网+"、挑战杯等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奖项6项,研发成果在红外探测、新能源等领域实现技术转化。 团队招生咨询联系人:庄玉 团队招生联系方式(电话与邮箱):yuzhuang@ynnu.edu.cn
|
方向2:太阳能热利用与建筑环境研究室
N03:太阳能综合利用团队 |
||
姓名 |
职称 |
电子邮箱 |
刘江涛 |
副研究员 |
36223846@qq.com |
姚昊翊 |
中职 |
835728119@qq.com |
钟浩 |
副教授 |
zhonghao_km@126.com |
罗熙 |
中职 |
luoxi303@126.com |
团队介绍 团队聚焦太阳能多能互补与高效储能技术研发,形成三大核心方向: 新能源干燥与冷链技术:开发太阳能-热泵耦合干燥系统、光伏直驱制冷设备及田间冷库,突破特色物料干燥机理与光储协同调控技术; 先进储能与制氢:研发低温相变蓄冷材料、中高温储能体系及清洁燃料制氢技术; 智慧农业能源系统:构建农业温室“光-温-湿-气”智能调控模型与光伏多能互补供能网络。 近三年发表能源领域Top期刊论文100余篇,被引2000余次,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省级重大专项12项,科研经费达1600万元。 团队核心优势突出:由云岭学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领衔,6名导师均为省级领军人才,全员主持2项以上国家基金; 产教融合培养,实行“学术+行业”双导师制,依托国家级课题与横向项目,支撑学生参与光伏制冷、储能材料等实战研究; 国际化平台,与国内外高校联合培养,现有4名外籍研究生,年均资助5+人次国际学术交流; 创新实践赋能,配备SEM、质谱仪等高端设备,学生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50余项,技术成果助力藏药产业振兴。 团队培养研究生获省级三好学生、优秀学位论文等荣誉10余人,构建“科研-应用-服务”一体化人才体系,推动高原农业绿色能源技术革新。 团队招生咨询联系人:李国良 老师 邮件:406821174@qq.com 微信:guobang003
|
N04:清洁能源热利用及数值模拟团队 |
||
姓名 |
职称 |
电子邮箱 |
唐润生 |
教授 |
kingtang@public.km.yn.cn |
团队介绍 该团队聚焦太阳能热利用及微波能在高原特色农产品加工与废弃资源开发领域的应用研究,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1人(博导3人,硕导4人)。 近三年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项目6项,主持国家能源局行业标准2部,完成地厅级及产业化项目6项。 研究成果发表于《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Renewable Energy》等权威期刊,发表SCI一区TOP论文7篇、二区6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 团队形成三大研究方向: 1)太阳能热利用领域深耕传热传质机理与储热材料研发; 2)农产品加工领域开发高原特色装备及烟草加工技术,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 3)综合应用领域探索建筑环境可再生能源集成与智慧能源数字孪生技术。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3年培养研究生20人,获国家/省级奖学金2人次,指导学生荣获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新创业二等奖、节能减排竞赛等9项,注重产学研结合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团队招生咨询联系人:李琼 老师 团队招生联系方式(电话与邮箱): liqiong@ynnu.edu.cn
|
方向3:生物质能工程研究室
N05:农业废弃物智慧低碳利用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团队 |
||
姓名 |
职称 |
电子邮箱 |
副教授 |
xiangtai0408@126.com |
|
副教授 |
||
杨思霞 |
||
吴丹萍 |
讲师 |
542648022@qq.com |
杨红艳 |
讲师 |
174488991@qq.com |
团队介绍 团队依托云南高原地区资源禀赋与农业特色,联合国内外政企研机构建立20余个实践教学基地,与14家涉农企业开展深度产学研合作,重点突破生物质能源、智慧农业等领域关键技术。团队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及省级重大课题2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超2000万元,成功研发秸秆腐熟菌剂、智能农机装备等8项创新成果,构建"能源-环境-农业"循环工程模式并实现示范应用。平台建设方面,获批云南省创新团队、省级科技小院等5个省级人才与科研平台,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4项科技奖励。人才培养成效显著,近三年研究生发表SCI论文42篇(含16篇一区、2篇ESI高被引),获授权专利8项,参与竞赛获奖60余项,全员获得校级以上奖学金,就业率100%且80%进入事业单位或继续深造,形成了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协同发展的良性机制。 招生专业: 学术博士、硕士:农业工程 专业学位: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清洁能源技术、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 团队联系人:吴丹萍,542648022@qq.com.
|
N06:生物质高效炼制与环境工程团队 |
||
姓名 |
职称 |
电子邮箱 |
副教授 |
106791512@qq.com |
|
付学祥 |
助教 |
952231535@qq.com |
吴熙 |
助教 |
836206397@qq.com |
团队介绍 团队聚焦生物质绿色能源与材料技术研发,现有成员获省级人才称号8人次,近三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省部级及企业项目30余项,科研经费逾千万元。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生物航油制备技术,开发光/热催化工艺及金属-半导体催化材料,实现农林生物质高效转化航空煤油;2)生物质气化技术,创新磷石膏载氧体合成气制备及沼气生态农业模式,推动秸秆等固废资源化;3)微生物发电技术,研发电解池制氢、燃料电池及外源调控工艺;4)生物基材料开发,利用木质纤维素制备糠醛、活性炭等高附加值化学品,应用于工业污染治理与储能领域。成果发表于农业与能源领域Top期刊论文20余篇,支撑建设云南省生物质绿色能源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可再生能源材料重点实验室等6个省级以上平台,并牵头中老可再生能源联合实验室。团队拥有澄江抚仙湖科技小院等实践基地,与云南中烟、国内外顶尖高校及科研机构深度合作,培养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省级优秀论文等荣誉,指导学生获国家级科技竞赛奖项20余项,近30%毕业生赴国内外知名院校深造。团队兼具国际化特色,吸纳多国留学生及博士后,5人获评云南省国际科技特派员,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 团队招生咨询联系人:李兴勇 老师 邮箱:1259063917@qq.com 电话:15887864200
|
N07:生物质能源回收与资源化利用团队 |
||
姓名 |
职称 |
电子邮箱 |
蒋金和 |
副研究员 |
240306210@qq.com |
493711580@qq.com |
||
副教授 |
||
413034199@qq.com |
||
团队介绍 团队长期聚焦有机废弃物资源化与生物能源技术研发,形成有机固废循环利用、生物能源开发、微生物代谢调控及环境工程协同创新的研究体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废弃物资源化:开发秸秆纤维素绿色预处理与高值转化技术,构建“三沼”综合利用及区域生态循环模式;2)生物能源开发:研发高效厌氧反应器(如UASB、MIC),揭示微生物群落装配机制及代谢路径(如乙酸型产甲烷),创新微藻基生物柴油一步原位催化制备技术;3)环境工程应用:开展CO₂捕获、沼气提纯、有机废水处理及微生物有机肥研发,攻克作物连作障碍与根际互作机制难题。团队累计承担课题100余项,获省部级鉴定成果10项,成果转化10项;发表论文700余篇,出版专著18部,参编国家级教材4部;获发明专利13件、实用新型专利36件及国家专利金奖、全国发明展金奖等国家级奖项5项,云南省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荣誉7项。研发的高效厌氧反应器实现污染物降解与能源回收双效提升,低共熔溶剂预处理技术为农林秸秆资源化提供绿色解决方案,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农业、烟草加工及环境治理领域,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 团队招生咨询联系人:蒋金和 老师 邮件:3964@ynnu.edu.en |
方向4:农业水土工程研究室
N08:农业水土工程团队 |
||
姓名 |
职称 |
电子邮箱 |
副研究员 |
||
puhuimei54@163.com |
||
宋洪川 |
副教授 |
shc@ynnu.edu.cn |
团队介绍 团队为云南省重点研究生团队,聚焦农业水土资源高效利用与土壤环境修复领域, 依托云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站、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平台,形成“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应用推广”全链条创新体系。 研究方向涵盖中药材土壤生态退化机制、土传病害生物防控、重金属污染治理及水肥高效利用等科学问题, 研发土壤连作障碍消减、活性生物质改良材料、特色药材生态栽培等核心技术。 近三年承担国家基金7项、省级重大专项9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含省级一等奖1项),授权专利18项(发明1项)。 发表SCI一区及国内外权威期刊论文20余篇,成果被广泛引用。 团队构建“首席专家+校内外导师”联合培养机制,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科院等顶尖机构合作, 培养博士、硕士60余人,多人获国家奖学金及创新竞赛奖项。 社会服务方面深度参与地方农业规划,推动产学研融合,开发的三七生态种植技术等成果助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兼具基础研究深度与应用转化能力,为西南地区土壤健康与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团队招生咨询联系人:徐武美 老师 邮件:xuwumei@ynnu.edu.cn |
N09:土壤环境修复团队 |
||
姓名 |
职称 |
电子邮箱 |
研究员 |
||
团队介绍 团队聚焦农业环境与生态修复领域,形成“基础机理-技术研发-工程示范”全链条创新体系,主攻四大方向: 1)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发与示范:研发植物萃取、化学钝化及生物炭阻隔技术,构建耕地安全利用规范,大面积示范修复镉/砷污染土壤; 2)植物胁迫机理与适应性机制:解析O₃、稀土胁迫下作物生理分子机制,揭示褪黑素、硅等外源调控途径; 3)农业生态功能提升与低碳技术:开发生物炭/甲壳素材料,优化三七连作土壤菌群结构(病害降低45%),探索光伏-农业耦合低碳模式; 4)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耦合下的生态系统退化机制与多维度修复增效研究 :集成野外观测与遥感技术,揭示气候-人类活动耦合的退化机制,创新基于自然的生态修复方案。 团队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20余项,发表SCI论文200余篇; 近三年以通讯作者在《Science Advances》《Food Chemistry》等一区Top期刊发文10余篇(单篇IF最高15.4),授权专利18项。 培养研究生45名,近三年学生发表一区论文占比40%,获国家级大创项目1项、省级竞赛奖6项,毕业生就业率100%(20%赴国内外名校深造)。 成果应用于云南三七种植区,形成土壤改良-生态种植-碳汇提升技术体系,助力区域农业绿色转型与生态安全 团队招生咨询联系人:黄益宗 团队招生联系方式:yizonghuang@126.com
|
方向5:农业机械工程研究室
N10:农业机械工程团队 |
||
姓名 |
职称 |
电子邮箱 |
团队介绍 本研究室聚焦高原特色农业机械化与绿色能源技术融合,构建农机装备、农业科学与新能源技术多学科交叉创新体系。 重点开展播种移栽装备、种养废弃物收集技术、经济作物智能采收装备及农业AI大模型研发四大方向,取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级项目4项,授权专利106项,制定地方标准2项。 成功研制三七/人参播种机、微型薯播种机等特色装备,开发出花椰菜移栽机、咖啡挖穴机等适用机型,实现专利技术转化2项。 现培养博士1名、硕士7名,形成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创新团队,为高原农业机械化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招生咨询联系人:赖庆辉 招生联系方式: 邮箱:56170433@qq.com |
国家太阳能热水器质量检验中心(昆明)
姓名 |
职务 |
职称 |
电子邮箱 |
王强 |
常务副主任 (站长) |
正高级实验师 |
1459378445@qq.com |
副主任、总工 (副站长) |
|||
邓芳 |
综合部负责人 |
助理实验师 |
3501377397@qq.com |
高海玲 |
质量体系运行负责人 |
助理研究员 |
|
仪器设备负责人 |
|||
丁祥 |
光热部负责人 |
实验师 |
sheva7@163.com |
徐德林 |
光伏部负责人 |
正高级实验师 |
1179532692@qq.com |
国家太阳能热水器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昆明)是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授权的专业从事太阳能产品质量检验的具有第三方公正地位的法定质检机构。中心前身为1988年国内最早成立的“云南省太阳能热水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2003年承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利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全球环境基金(GEF)实施加速可再生能源商业化能力建设项目,2008年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认可,实验室认可证书号为:CNAS L3427;2010年通过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资质认定授权/计量认证“二合一”初评审,获资质认定授权证书,其证书号为:(2010)国认监认字(432)号,获资质认定计量认证证书,其证书号为:2010003149Z。中心为中国能效标识管理中心备案实验室、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北京鉴衡认证中心(CQC)等机构的签约实验室。中心主要承担太阳能热水系统及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定期检验,太阳能热水器能效检测,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项目能效测评,太阳能热水系统及工程质量的仲裁、委托、监督、验收检验,太阳能热水系统及部件新产品鉴定检验及性能分析,太阳能热水系统工程技术、工程质量咨询、培训服务,太阳能产品相关标准的制定、宣贯、培训,太阳能相关产品研发中性能评价指标及试验方法研究,太阳能相关知识及工人上岗培训等多种业务。 云南省太阳能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原名“云南省太阳能热水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成立于1988年9月,1990年通过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原云南省标准计量局)计量认证; 2003年通过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原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法定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审查认可/计量认证“二合一”评审,更名为云南省太阳能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授权证书号为:(滇)省质监认字(19)号,计量认证合格证书号为:(2003)量认(滇)字(Z0124)号。检验站业务范围主要包括光伏组件、起动用铅酸蓄电池、电动助力车用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电动道路用铅酸蓄电池、储能用蓄电池检测等项目,同时还具备空气源热泵检测、太阳能光伏照明装置检测、沼气工程检测、重金属检测等测试能力。 根据市场监管部门要求,国家太阳能热水器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昆明)、云南省太阳能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以云南师范大学太阳能研究所检测中心为实体开展相关业务工作。中心充分利用云南师范大学太阳能研究所的设施、设备、科研优势和昆明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是国内具备雄厚科研实力及人才优势并能全年开展检测工作及的太阳能热水器国家检测中心之一。中心坚持依法检测诚实守信,切实提高检测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进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充分发挥技术支撑作用,引领太阳能行业技术进步。 中心除完成检验工作外,还利用其社会服务及科研优势,在标准制定、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学科建设和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国家中心还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组织和参与可再生能源技术国际培训,为东南亚国家检测人才培养和标准建设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咨询联系人:王强 联系方式: 电话:13700659136 邮箱:1459378445@qq.com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云南师范大学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太阳能研究所) 2013-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