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培养目标坚持出口导向,打造多功能复合型人才 坚持“学生中心”的育人导向,实现从本科生到博士后,从实用技术人才到国际化人才的全方位多层次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围绕“高、中、低”不同层次人才能力培养的19项指标,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搭建人才培养平台,积极帮助学生进行生涯规划和能力提升。 (2)办学定位坚持鲜明特色,培养区域发展专门人才 构建以低碳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清洁生产及工程控制理论为支撑、可再生能源与环境保护关键技术为重要实践环节的新能源专业办学目标定位,以及“三特色”专业战略发展思路。“三特色”即可再生能源开发及利用、设施农业节能工程、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三个专业办学方向。 (3)平台建设坚持四个协同,激发成果转化和育人活力 在整合校内省部级人才培养平台的基础上,对外开展“四协同”,构建了香格里拉藏区新能源实践教学基地、洱海生物天然气工程实践教学基地、边远山区无电贫困村寨光伏提水实践教学基地、服务“一带一路”国际实验室、境外新能源工程示范基地等为代表的“实践基地群”。四协同: 校校协同——整合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设新能源专业高端人才聚集地与培养基地。 校政协同——与政府机构进行协同,利用科研成果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和促进产业提升,并在此过程中积极搭建人才培养平台。 校企协同——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组成“工程师+学科带头人+教师+学生”的项目团队,针对产业化关键技术问题开展攻关,将人才培养融入成果转化全过程。 国际协同——与境外学校、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协同,构建国际新能源技术推广网络,并借助网络搭建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 (4)课程建设坚持四个融合,将协同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以专业战略发展思路、专业规范和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以科研项目和工程案例为牵引,坚持“四融合”,即将科研成果融入“金课”建设,将工程案例融入实践教学体系,将国际合作经验融入国际化人才培养,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相关的生态文明、乡土情怀、民族团结等融入课程思政建设,呈现科研反哺教学,学科支持专业的新格局。 (5)师资队伍坚持外引内培,打造新能源高端人才聚集地 对外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对内以“学科、专业、教学、科研”四位一体的团队建设为抓手,建设新能源领域高端人才聚集地与培养基地,解决师资队伍人才短缺和能力提升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