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本科教学成果 > 申请材料 > 申请书 > 正文

申请书

申请书

2021-03-24 whb 点击:[]



获 奖

时 间

奖项名称

获 奖

等 级

授 奖

部 门

教学改革和教学成果

2020

教学成果奖,基于协同创新“4协同+4融合+N能力可再生能源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校级

一等奖

云南师范大学

2018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联盟教师教育共同体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国家级

教育部

2017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国家级

教育部

2016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及其提升策略研究

省级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7

联盟协同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获第八届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省级

云南省

人民政府

先进教师和优秀团队

2015

全国先进工作者

国家级

国务院

2014

最美共产党员

国家级

中组部

2009

全国优秀教师

国家级

教育部

2004

全国模范教师

国家级

教育部

2011

全国教育系统职业道德建设标兵

国家级

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

2019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际)

国家级

科技部

2018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际)

国家级

科技部

2019

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省级

云南省总工会

2014

云南省最美教师

省级

云南省委宣传部

2019

云南省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冠军

省级

云南省教育工委

2017

云南省“最关爱学生班主任”

省级

云南省教育厅

2016

云岭教学名师

省级

云南省教育厅

2015

云南省卓越青年教师

省级

云南省教育厅

2014

云南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

省级

云南省教育厅

2020

云南省黄大年式教学团队

省级

云南省教育厅

2019

云南省高校中低品位洁净能源利用科技创新团队

省级

云南省教育厅

2008

云南省可再生能源研究创新人才团队

省级

云南省教育厅

教学资源和教学组织(仅列出代表性平台)

2015

云南省“十二五”规划教材—生物质能实验

省级

云南省教育厅

2011

云南省“十二五”规划教材—流体力学

省级

云南省教育厅

2010

国家太阳能热水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昆明)

国家级

国家质监局

2013

中国-老挝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联合实验室

国家级

科技部

2007

生物能源持续开发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省级

教育部

2003

可再生能源材料先进技术与制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省级

教育部

2017

云南省可再生能源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省级

云南省教育厅

2018

云南省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省级

云南省科技厅

2020

2020年“感谢恩师你我同行”大型公益活动组织奖

国家级

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

2016

云南师范大学播爱公益支教团

国家级

共青团中央

2020

云南省学校“云岭学子点赞家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奖

省级

云南省教育工委

2016

云南省先进班集体

省级

云南省教育工委

2016

云南高校美育工作先进单位

省级

共青团云南省委

学生获奖和社会服务

2018

2018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1

国家级

共青团中央

2017

2017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1

国家级

共青团中央

2016

2016年度 “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1

国家级

共青团中央

2018

第十一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国家级

共青团中央

2019

第五届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

国家级

教育部

2018

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二等奖

国家级

教育部

2018

2018外研社杯全国英语阅读大赛二等奖

国家级

教育部

2019

2019年度云南省优秀共青团员

省级

共青团云南省委

2019

第十四届云南省优秀大学生

省级

云南省教育工委

2018

云南省三好学生

省级

云南省教育厅

2020

第六届云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省级

云南省教育厅

2019

第五届云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省级

云南省教育厅

2018

第四届云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红赛道)金奖

省级

云南省教育厅

2017

第三届云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省级

云南省教育厅

2016

2016年“云南启迪杯”第二届云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省级

云南省教育厅

2020

云南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

省级

云南省教育厅

2018

2018年首届全国大学生可再生能源竞赛一等奖

国家级

可再生能源专委会

2019

第二届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大学生优秀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国家级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

2017

2017首届“四方杯”沼气创新创业大赛最佳活力奖

国家级

中国沼气学会

2019

三七标准化与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省级

云南省

人民政府

2018

线聚焦太阳能光热电耦合及能量传输转化与贮能研究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省级

云南省

人民政府

成果起止时间

起始:2004 1 实践检验期: 5

完成:2015 12

主题词

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协同育人、实践基地群、产教融合、科研反哺教学、国际合作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近年来,支撑人类文明高速发展的石化能源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了全球气候变化,引发人们对未来社会发展动力来源的广泛关注和思考。新能源开发已经成为未来最重要的经济增长引擎,新能源产业必将成为世界各国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突破口,特别是太阳能和生物质能技术的研发和人才培养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新能源产业集中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培养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专业高级人才对于西部新能源市场的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云南师范大学地处西部,如何解决新能源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高层次人才短缺问题,改善专业人才培养支撑条件,加强区域合作,扩大对外开放成为限制该专业建设与发展的主要瓶颈。

(1)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针对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结合专业特色解决了服务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等亟需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通过体系化人才培养,10年来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获得国家级奖28项,省级奖22项;主持各类创新创业、科研训练项目200余项;学生发表代表性论文100余篇,授权专利184件;获省级科技奖6项。

(2) 新能源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条件改善

针对边疆教育资源匮乏,整合资源构建“实践基地群”,解决了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平台短缺问题。依托本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20余个省部级平台组成“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室集群”,与重庆大学、攀枝花学院、楚雄师范学院、昆明理工大学等多所区域内高校实现了开放共享;协同国内外15家政府部门、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建成工科人才培养“实践基地群”,共同开展人才培养;与老挝国立大学、缅甸仰光大学、越南河内大学等开展学生联合培养,共建“境外实践教学基地”。教师团队14人次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云南五一劳动奖章、云南省“最关爱学生班主任” 等称号,组成4个包括教育部创新团队在内的高水平教学团队,8人入选云南省“产业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等项目,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际)2项;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出版核心课教材11部,其中《新能源专业导论》一书已被33所高校选用;建成一批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双语一流课程;引入150余门爱课程、智慧树、泛雅等平台的精品在线课程。

(3) 在区域合作、对外开放中服务社会

针对区域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整体水平不高现状,解决了师资人才和教学资源短缺,以及教师队伍整体能力提升的问题。通过校校协同、校政协同、校企协同和国际协同(四协同)汇聚人才,积极打造高水平的教师团队;在全产业链推进课程融合、实践融合、国际融合和思政融合(四融合),丰富高质量教学资源,实现全方位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目标,为服务云南发展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战略贡献新能源科学发展与利用的高等教育资源。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人民网、老挝国家电视台等媒体对相关成果予以多次报道。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培养目标坚持出口导向,打造多功能复合型人才

坚持学生中心的育人导向,实现从本科生到博士后,从实用技术人才到国际化人才的全方位多层次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围绕高、中、低不同层次人才能力培养的19项指标,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搭建人才培养平台,积极帮助学生进行生涯规划和能力提升。

2)办学定位坚持鲜明特色,培养区域发展专门人才

构建以低碳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清洁生产及工程控制理论为支撑、可再生能源与环境保护关键技术为重要实践环节的新能源专业办学目标定位,以及三特色专业战略发展思路。三特色即可再生能源开发及利用、设施农业节能工程、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三个专业办学方向。

3)平台建设坚持四个协同,激发成果转化和育人活力

在整合校内省部级人才培养平台的基础上,对外开展四协同,构建了香格里拉藏区新能源实践教学基地、洱海生物天然气工程实践教学基地、边远山区无电贫困村寨光伏提水实践教学基地、服务一带一路国际实验室、境外新能源工程示范基地等为代表的实践基地群。四协同:

校校协同——整合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设新能源专业高端人才聚集地与培养基地。

校政协同——与政府机构进行协同,利用科研成果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和促进产业提升,并在此过程中积极搭建人才培养平台。

校企协同——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组成工程师+学科带头人+教师+学生的项目团队,针对产业化关键技术问题开展攻关,将人才培养融入成果转化全过程。

国际协同——与境外学校、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协同,构建国际新能源技术推广网络,并借助网络搭建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

4)课程建设坚持四个融合,将协同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以专业战略发展思路、专业规范和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以科研项目和工程案例为牵引,坚持四融合,即将科研成果融入金课建设,将工程案例融入实践教学体系,将国际合作经验融入国际化人才培养,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相关的生态文明、乡土情怀、民族团结等融入课程思政建设,呈现科研反哺教学,学科支持专业的新格局。

5)师资队伍坚持外引内培,打造新能源高端人才聚集地

对外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对内以学科、专业、教学、科研四位一体的团队建设为抓手,建设新能源领域高端人才聚集地与培养基地,解决师资队伍人才短缺和能力提升问题。


3.成果的创新点


1)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满足西部地区新能源人才培养需求

构建了一个体系,实现四协同,实践四融合,体现学生中心,教学为本理念,落实多层次、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发展思路;创新了科研反哺教学、产业带动教学、政策引导教学、国际化强化教学的机制,即政府、企业、学校共同参与,国内国外协同打造课程、标准、教师、学分、成果、平台、基地的全程育人体系。本成果强化新能源专业建设,建好建强师资队伍,促进区域精准扶贫,带动区域产业发展,践行低碳发展理念以及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人才培养及教育综合改革成效显著。

2)创新资源整合机制,提升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依托本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中心等20余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建成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室集群,实现5所高校共享;协同国内外15家政府部门、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建成工科人才培养实践基地群;与老挝国立大学、缅甸仰光大学、越南河内大学等开展学生联合培养,共建“境外实践教学基地”。教材资源建设,教师团队通过将国际培训积累的讲义进行整理并本土化编撰出双语教材,将工程实践经验整理编撰成实验教材等,共计自编教材11部;课程资源建设,在教材建设基础上,通过新形态教材等的助力,建成一批一流课程,同时引入一批优质在线课程。

3)创新实践育人途径,呈现科研反哺教学,学科支持专业格局

统筹校内外实践资源,积极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真正实现科研反哺教学,学科支持专业,孕育优质教学资源。以相关科研项目和工程案例为牵引,将理论课程、创新思维和实践应用相结合,对应国标,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通过参与国际培训班、境外工程示范、科技合作项目等帮助学生拓展国际化视野,提升实践能力,丰富国际合作经验;将爱国主义、生态文明、精准扶贫、工匠精神、职业规范等融入课程思政,从政治认同和国家意识、品德修养和人格养成、学术志向和专业伦理三个层面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


4.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1)培养各类紧缺人才,践行立德树人使命

近年来培养行业亟需人才8000余人,为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具体包括:

前沿研究人才:聚焦创新热点,学生第一作者发表代表性论文180余篇,获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奖20余项,省级奖30余项;

基层实践人才:助力边疆发展,参与新冠疫情防控志愿服务40 余人,近85%的毕业生扎根边疆、基层,2人获省、市级脱贫攻坚奖;

工程技术人才:强化工程实践,借助协同创新的实践基地群,累计培训本校以及来自重庆大学等5所高校的3000余名学生,参与藏区太阳能供暖、边远无电贫困村寨光伏提水、有机废物沼气工程等30余项工程实践,促进精准扶贫和当地产业发展;

国际合作人才:150余名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参与了9届国际培训班的组织与服务工作,部分学生还赴境外参与了包括当地妇幼保健院、孤儿院、光伏扶贫项目、沼气示范项目等20余个境外基地和国际合作项目的推广工作。

2)树立师德师风典范,持续提升师资水平

坚持党管人才,按照四有好老师的要求,引导教师践行立德树人本职,不断提高育人能力和水平。例如:全国先进工作者张无敌教授带领学生深入农村基层,通过推广沼气技术和循环农业模式解决了农业有机废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问题;云岭教学名师李明教授带领学生扎根少数民族聚集地,通过推广太阳能干燥、取暖和热泵结合技术解决了低纬高海拔地区供暖和农产品加工节能问题;刘祖明教授带领学生远赴贫困山区,通过推广光伏提水技术和工程示范解决高原工程性缺水难题,解决了140余个边远无电贫困村寨的人蓄饮水和灌溉用水问题,为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教师团队14人次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等称号。聘请的外籍教师还获得了2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际)立项。

3)建设专业特色教材,推动课程建设升级

结合国家战略和学校专业特色,编写了《新能源专业导论》《流体力学》等11部专业课教材,其中由云南师范大学联合国内11所高校共同编撰的《新能源专业导论》一书,已经多次修订和再版,被国内33所高校作为专业核心课教材使用。在承办10期科技部新能源国际培训班的过程中,总结出4套新能源实用技术双语教材,被我校和西部地区多所高校作为专业教材使用。教材建设促进了课程质量提升,尤其是新形态教材的运用极大地推动了混合式教学的开展和过程性评价全覆盖,建设了一批双语课程、一流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和虚拟仿真课程,同时引入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泛雅等平台的优质在线课程150余门。

4)瞄准一流党建目标,融入人才培养全程

党建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引领育人体系建设。获得全国优秀基层党组织、云南省黄大年式教学团队等先进集体;发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的先锋模范作用,鼓励党员发挥科教扶贫优势,解决边远山村用能、土壤污染修复、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问题,将党旗插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版权所有 Copyright ©云南师范大学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教学成果奖申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