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简介

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近年来,支撑人类文明高速发展的石化能源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了全球气候变化,引发人们对未来社会发展动力来源的广泛关注和思考。新能源开发已经成为未来最重要的经济增长引擎,新能源产业必将成为世界各国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突破口,特别是太阳能和生物质能技术的研发和人才培养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新能源产业集中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培养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专业高级人才对于西部新能源市场的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云南师范大学地处西部,如何解决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人才短缺问题,改善新能源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支撑条件,加强区域合作,扩大对外开放成为该专业建设与发展的主要瓶颈。

本成果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1.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针对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结合专业特色解决服务精准脱贫攻坚、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等亟需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通过体系化人才培养,10年来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获得国家级奖28项,省级奖22项;主持各类创新创业、科研训练项目200余项;学生发表代表性论文100余篇,授权专利184件;获省级科技奖6项。

2.新能源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条件改善

针对边疆教育资源匮乏,整合资源构建“实践基地群”,解决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平台短缺问题。依托本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20余个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组成“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室集群”,以及协同国内外15家政府部门、高校、研究机构和新能源企业,建成工科人才培养“实践基地群”;教师团队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际)2项,8人次获全国先进工作者、云南省黄大年式教学团队、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云岭教学名师等称号;1人获云南省“最关爱学生班主任”,1人获云南省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冠军,8人次获云南省“产业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称号;教学资源方面出版核心课教材11部,累计33所高校使用,建成一批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双语一流课程。

3.在区域合作、对外开放中服务社会

针对区域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整体水平不高现状,解决师资队伍人才短缺和能力提升问题。通过校校协同、校政协同、校企协同和国际协同(四协同),在全产业链推进课程融合、实践融合、国际融合和思政融合(四融合),积极开展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实现全方位人才能力提升(核心能力+通用能力+专业能力)。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人民网、老挝国家电视台等媒体予以多次报道。



版权所有 Copyright ©云南师范大学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教学成果奖申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