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9月23日,云南师范大学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李建昌教授课题组刘洪周博士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期刊发表题为“Electric field-mediated regulation of the electrochemical activity of biofilms to enhance extracellular electron transfer at the heterophase interface”(中国科学院top 1区,IF=13.2)的研究论文。


论文针对胞外电子传递(EET)限制生物电化学系统(BESs)能量转化的瓶颈问题,该研究基于MFC-微生物电解池(MEC)生物能源耦合系统,聚焦于阳极生物膜界面,提出通过电场调控生物膜电化学活性的策略,重点探讨了电场对阳极/生物膜/溶液界面EET的调控机制,强调了电场增强EET的关键作用。适度电场可以有效促进EET,通过降低电子传递的重组能和活化能来发挥作用。此外,生物膜的结构特性与其电化学性能密切相关。低电场强度的效果不明显,而高电场强度则会导致生物膜结构过度致密,进而限制EET效率。

因此,电场的调控作用依赖于静电驱动力、生物膜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协同平衡。研究结果显示,电场调控表现为非线性特征,系统在0.4 V时表现出最高的输出电流,达0.19 mA,较对照组提升97.9%,并获得的最大功率密度为151.49mW/m⟡,是对照组的2.45倍,同时表现出最优的甲烷合成性能,实现了高效的EET过程,展示了电场促进EET的潜力,为BESs的界面工程提供了协同调控的实践参考。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469025)和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202302AE090009)的资助。
据悉,刘洪周博士在导师李建昌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在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领域取得系列成果,其成果先后发表在《Renewable Energy》(IF=9.1)《Journal of Power Sources》(IF=7.9)《Applied Energy》(IF=11.0)和《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IF=10.9)。上述成果的取得,标志着学院在博士人才培养和微生物燃料电池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生物质高效炼制与环境工程团队 2023级博士研究生 刘洪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