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太阳能研究所)
新闻中心

学院首个慕课西行课程《储能原理与技术》正式开班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4日 14:06 点击量:[]


2025年10月23日下午,福建师范大学、长沙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以“云端”为桥,联合举办“慕课西行”同步云课堂暨智慧课程建设研讨会。教务处处长陈长瑶、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陈玉保、副院长马逊《储能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师团队,以及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部分学生参加仪式。本次课程由福建师范大学物理与能源学院国家级一流课程《储能原理与技术》骨干教师陈越教授主讲,云南师范大学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负责人顾振华教授协同组织。

开班仪式上,陈长瑶处长结合边疆教育使命指出,学校始终肩负“服务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助力边疆产业升级”责任当前国家“双碳”目标下,储能人才培养关乎边疆产业发展步伐,此次合作正是破解边疆高校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难题的关键举措,也为学校推进AI数字人智慧课程建设提供了宝贵机遇。

陈越教授以“铅酸电池的百年进化”为主题,阐释了铅酸电池的发明缘由以及发展现状,通过AI伴侣、AI评价等智慧手段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了解铅酸电池在储能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公开课程结束后,三校任课教师团队开展了线上、线下智慧教学研讨。福建师范大学黄志高教授以《储能原理与技术》智慧课程建设为主题,系统阐述了课程设计的整体思路、信息技术的融合策略与实际教学成效,为三方后续课程优化提供了重要参照;陈越教授进一步详尽解析了智慧课程的具体建设内容,从数字资源构建到互动教学模块设计,层层展开技术赋能教学创新的实践路径。在随后的自由交流中,三校教师聚焦“同步课堂质量提升”“智慧课程与产业需求对接”“跨校教研常态化机制”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度对话,既有实践经验的凝练,也有现实困境的反思,为下一步东中西区域教育合作凝聚了共识、明确了方向。

《储能原理与技术》课程是能环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教学团队从早期开展跨区域教研活动,到如今深度融入同步课堂共建,展现出在教学资源引入、课程本土化融合与师资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持续进步,体现了东中西部高校在协同发展中的互鉴共进与教学赋能。此次活动依托学校教务处智慧平台技术支持,实现三校“同屏共振”,既是响应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慕课西行2.0”行动的务实实践,也是东中西部高校围绕国家新能源战略,在工科教育领域进行资源精准对接、智慧深度融合的缩影。

未来,三校将持续深化合作,协力推动同步课堂与跨校教研常态化、机制化,促进师资队伍教学能力整体提升;加快AI数字人智慧课程建设与跨校共享,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探索新能源领域更多跨校合作项目,共同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储能人才,为国家“双碳”目标实施与教育数字化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马逊 供稿

 

 

上一条:智慧农业工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揭牌 开创云南产教融合助农新格局

下一条:面向南亚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可再生能源实用技术培训班在我院顺利开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云南师范大学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太阳能研究所) 2013-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