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云南师范大学农业工程学科始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1983年开始招收太阳能领域的硕士研究生,1990年获农村能源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97年学科调整为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 2003年开始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06年获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09年获批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并在2011年获农业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21年获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经过近50年发展,形成了集教学、科研及工程应用为一体的本、硕、博和博士后的完整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学科建设紧密结合云南经济发展需求和资源优势,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再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辐射周边国家的独具特色的学科发展模式。在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具有良好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
本学科以可再生能源在农业工程中的研发和应用为主要特色,学科发展具有立足云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拥有出色的学术带头人并形成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建设有国家太阳能热水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老挝可再生能源联合实验室、可再生能源材料先进技术与制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20多个省部级以上科研教学平台;积极参与国家和云南省重大科技计划,并在云南边远无电山村光伏电站建设、光伏取水灌溉系统工程、多能互补的干燥和制冷技术、土壤污染生物质消减与修复保育、有机废弃物沼气工程及资源化技术研究与推广等领域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做出了积极贡献。经过几十年的优化调整,形成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农业水土工程、农业装备节能与检测技术四个特色鲜明且稳定的研究方向,学科建设整体态势良好,能有效支撑学位点建设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二、培养目标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贯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坚持质量第一,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具体要求如下: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热爱祖国,具有集体主义精神,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求实创新的精神,自觉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坚守学术诚信,恪守学术规范;服从国家需要,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掌握农业工程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现代理论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学科前沿问题和发展趋势;具备组织和独立从事农业工程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研究和技术领域能做出创造性成果。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较好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三)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三、培养方向
(一)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
主要开展生物质的各种能源转换方式及相关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主要包括厌氧消化、生物质发酵产氢、纤维素发酵乙醇、能源植物与植物油改性、有机废水处理、生物质气化、液化和致密成型技术等领域的研发。
(二)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
主要开展光伏科学与材料器件、其它新型能源转换与储存材料制备、材料与器件性能测试、光伏发电及其应用工程等领域的研发。
(三)农业水土工程
主要开展不同生态区水土资源保护、特色作物生态种植、土壤污染控制与消减、节水农业与水肥高效利用等领域的研发。
(四)农业装备节能与检测技术
主要开展可再生能源在农业装备中的应用及节能设备的检测技术研究,包括太阳能农作物干燥系统、农作物太阳能保鲜冷藏系统和相关节能装备中的关键转换原理、传输特性及节能产品研发。
四、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4年,最长学习年限为6年。如遇有重大疾病或其他不可抗力等特殊情况的,由博士研究生本人提出延期毕业申请,导师和学院签署意见,研究生院审核,可以延长学习年限,但在读期限最长不得超过6年(含创新创业年限)。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不能完成全部学业的,终止其学籍,按照结业、肄业等处理。
五、培养方式
(一)采取导师负责制与指导小组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导师是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负有对博士研究生进行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的责任。同时,成立研究生指导小组,由3~5名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授、副教授组成,指导小组负责制定培养计划,并对博士论文作全面指导。
(二)导师要根据本学科专业培养方案及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在博士研究生入学后3个月内制定出个人培养计划,经研究生指导小组集体讨论,学院主管领导审核、签字后,交研究生秘书处存查,并上报学校研究生院备案。在执行过程中,个人培养计划如需修订,须经导师同意才能改动,改动的计划需再次报学院存查,并报研究生院备案。
(三)课程教学主要采取讲授、研讨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
六、课程设置及学分
(一)学分要求
博士学位研究生以进行科学研究和论文撰写为主,课程学习为辅。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博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期间至少应取得23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少于19学分。
(二)课程设置
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专业选修课、必修环节(学术活动和实践教育)和补修课程等,课程学习主要安排在第一学年进行。具体设置如下:
课程类型 |
课程编码 |
课程中文名称 |
课程英文名称 |
学时 |
学分 |
是否学位科 |
课程考核方式(考试/考查) |
开设学期 |
合计学分 |
备注 |
学位课 |
公共学位课 |
9004 |
中国马克思主主义与当代 |
Marx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 |
36 |
2 |
是 |
考试 |
1 |
6 |
必修 |
999013 |
博士英语(一) |
English for Doctoral Candidates (1) |
54 |
2 |
是 |
考试 |
1 |
999014 |
博士英语(二) |
English for Doctoral Candidates (2) |
54 |
2 |
是 |
考试 |
2 |
专业学位课 |
D0828B2001 |
农业工程学科前沿专题(Ⅰ) |
Renewable Energy ProgressⅠ |
36 |
2 |
是 |
考试 |
1 |
4 |
必修 |
D0828B2002 |
农业工程学科前沿专题(Ⅱ) |
Renewable Energy ProgressⅡ |
36 |
2 |
是 |
考试 |
1 |
D0828B2003 |
光伏科学理论与工程设计 |
Photovoltaic Fundamentalsand Engineering Design |
54 |
3 |
是 |
考试 |
1 |
3 |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方向必修 |
D0828B2004 |
太阳能热转换理论与工程设计 |
Fundamentals and Engineering Design of Solar Thermal Processes |
54 |
3 |
是 |
考试 |
1 |
农业装备节能与检测技术必修 |
D0828B2005 |
现代生物质能工程 |
Mordern Bioenergy Engineering |
54 |
3 |
是 |
考试 |
1 |
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方向必修 |
D0828B2006 |
农业生态与环境工程 |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
54 |
3 |
是 |
考试 |
1 |
农业水土工程方向必修 |
选修课 |
校级选修课 |
D0828X3001 |
高级英语听说与写作 |
Advanced English Listening, Speaking &Writing |
36 |
2 |
否 |
考试 |
1 |
|
|
专业选修课 |
D0828X3002 |
太阳能利用材料 |
Solar Energy Utilization Materials |
36 |
2 |
否 |
考查 |
2 |
6 |
≥6 (选校级选修课就选2门专业选修课,不选校级选修课选3门专业选修课)
|
D0828X3003 |
薄膜太阳电池及其制备技术 |
Thin-film Solar Cells and Their Fabrication Technology |
36 |
2 |
否 |
考查 |
2 |
D0828X3004 |
数值传热学 |
Numerical Heat Transfer |
36 |
2 |
否 |
考查 |
2 |
D0828X3005 |
太阳能中高温利用技术 |
Moderate and High Temperature Utilization Technologies of Solar Energy |
36 |
2 |
否 |
考查 |
2 |
D0828X3006 |
土壤环境科学 |
Soil-Enviromental Science |
36 |
2 |
否 |
考查 |
2 |
D0828X3007 |
农业生物环境原理 |
Principle of Agricultural Bio-environment |
36 |
2 |
否 |
考查 |
2 |
D0828X3008 |
生物质能工程设计 |
Design of BioEnergy Engineering |
36 |
2 |
否 |
考查 |
2 |
D0828X3009 |
厌氧微生物前沿专题 |
Seminar on Anaerobic Microbes |
36 |
2 |
否 |
考查 |
2 |
D0828X3010 |
第二外国语 |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
36 |
2 |
否 |
考查 |
2 |
D0828X3011 |
农业系统模型与大数据分析 |
Agricultural system model and big data analysis |
36 |
2 |
否 |
考查 |
2 |
D0828X3012 |
农业智能装备与机器人 |
Agricultural intelligent equipment and robots |
36 |
2 |
否 |
考查 |
2 |
D0828X3013 |
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专论 |
Monographs on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Systems Engineering |
36 |
2 |
否 |
考查 |
2 |
D0828X3014 |
土壤水分溶质动力学 |
Soil Moisture Solute Dynamics |
36 |
2 |
否 |
考查 |
2 |
D0828X3015 |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Data Processing |
36 |
2 |
否 |
考查 |
2 |
D0828X3016 |
植物环境生理学 |
Plant Environmental Physiology |
36 |
2 |
否 |
考查 |
2 |
D0828X3017 |
现代灌排理论与新技术 |
Modern Irrigation Theory and New Technology |
36 |
2 |
否 |
考查 |
2 |
D0828X3018 |
农业生物环境控制工程 |
Agricultural Biological Environment Control Engineering |
36 |
2 |
否 |
考查 |
2 |
D0828X3019 |
农业传感与信息获取技术 |
Agricultural Sensing and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Technology |
36 |
2 |
否 |
考查 |
2 |
D0828X3020 |
工程传热传质学 |
Engineering Heat and Mass Transfer |
36 |
2 |
是 |
考查 |
2 |
D0828X3021 |
新能源利用与开发 |
New energy uti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
36 |
2 |
是 |
考查 |
2 |
D0828X3022 |
高等农业物料学 |
Advanced Agricultural Materials Science |
36 |
2 |
是 |
考查 |
2 |
D0828X3023 |
农业人工智能 |
Agricultur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36 |
2 |
是 |
考查 |
2 |
D0828X3024 |
农业生态与环境工程 |
Agro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
36 |
2 |
是 |
考查 |
2 |
D0828X3025 |
区域现代农业规划原理及案例 |
Principles and Cases of Regional Modern Agricultural Planning |
36 |
2 |
是 |
考查 |
2 |
必修环节
|
学术 活动 |
D0828B4001 |
Seminar |
Seminar |
≥10次,主讲≥2次 |
2 |
否 |
考查 |
在学期间 |
4 |
|
实践 教育 |
D0828B4002 |
实践教育 |
Social Activities |
≥30天 |
2 |
否 |
考查 |
3 |
|
补修课 |
D0828S5001 |
高等工程热力学 |
Advanced 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 |
36 |
|
否 |
考查 |
|
|
|
D0828S5002 |
能源技术经济学 |
Energetic Technical Economics |
36 |
|
否 |
考查 |
|
|
|
D0828S5003 |
生物质能工程 |
Biomass Energy Engineering |
36 |
|
否 |
考查 |
|
|
|
D0828S5004 |
高等量子力学 |
Advancedquantum Mechanics |
36 |
|
否 |
考查 |
|
|
|
(三)课程考核
1. 专业学位课、专业选修课考核以笔试为主,采用笔试或课程论文、专题学术报告、文献综述等方式进行考查。考试课程的成绩均采用百分制,60分及格;考查课程的成绩采用“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等五级计分制。
2.学术活动。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定期参加课题组的学术讨论会,参加不少于10次的一级或二级学科的学术交流活动,主讲2次学术报告,参加1次所在学科领域的全国或国际高层次学术会议,并争取在学术会议上宣读自己撰写的论文。每次学术活动后须写出小结,并填写《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记录册》,经导师或学院(所)主管领导签字后自己留存,在申请答辩前交学院记载成绩,考核合格记2学分。
3.社会实践。博士研究生应积极参加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科研实践活动,工作量累计不少于30天,具体要求参照《云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关于实践教育的暂行规定》执行。考核合格记2学分。
4.补修课。对同等学历和跨专业录取的博士生应补修至少3门本专业硕士学位课程,考试或考核的成绩必须合格(60分以上),记入成绩,不记入学分。
七、学科综合考试与中期考核
(一)学科综合考试
为考查博士研究生是否掌握本门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以及必要的相关学科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对博士研究生进行学科综合考试。考试在博士研究生修完培养计划所规定的课程后进行。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
综合考试内容包括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两部分,覆盖本一级学科的2至3门基础理论与专业课程,并应有一定比例的跨学科的内容。具体要求参照《云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管理办法》要求执行。
(二)中期考核
博士研究生入学后第三学期末或第四学期初须进行中期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课程学习、科研创新及实践能力、学位论文进展情况和身体健康状况等。具体要求参照《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中期筛选考核办法》执行。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研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全面训练,是培养博士研究生创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的主要环节。博士学位论文,要求对所研究的课题在科学上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在理论上或实践上对国家经济建设或本学科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
(一)规范性要求
学位论文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论文选题应尽可能与导师、所、室承担的科研课题相结合。论文写作的内容、格式、书写、排版及印刷按照《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规范》执行。
(二)论文的质量要求
论文要突出创新性和先进性,对所研究的课题在理论或技术上有创新,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博士学位论文的“创造性成果”要体现在“新”与“实”上。“新”,即为新理论、新规律、新方法、新设计、新进展等,“实”即指学术价值、科学研究价值、技术更新价值、实际应用价值。
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所取得的成果应达到《云南师范大学申请博士硕士学位学术创新能力基本要求》中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关于博士研究生创新成果的具体要求。
(三)论文写作环节
1.论文选题:学位论文工作是博士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调查研究,确定论文题目。结合国家或省部级的科研项目,选择学科前沿领域和对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2.论文开题:按照《云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执行。
3.论文中期进展报告:进入学位论文中期阶段后,博士生应进行学位论文中期进展报告,填写《云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报告》,报告科研工作的阶段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听取建议,改进论文工作。报告的组织方式与开题报告相同。
4.论文撰写格式:博士学位论文必须严格按研究学术论文的格式要求撰写,否则不接受答辩。具体要求见《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规范》。
5.论文预答辩和答辩:按照《云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管理办法》和《云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执行。
6.论文提交的时间:正式答辩30天前,必须向论文答辩委员会、学科和研究生院提交正式论文。
九、参考文献
序号 |
书目或期刊名称 |
作者及出版社 |
必读/选读 |
备注 |
1 |
高等传热学 |
张靖周,科学出版社 |
必读 |
教材 |
2 |
高等工程热力学 |
陈则韶,高等教育出版社 |
必读 |
教材 |
3 |
高等流体力学 |
朱克勤,彭杰;科学出版社 |
必读 |
教材 |
4 |
太阳能利用技术 |
罗运俊,化学工业出版社 |
选读 |
著作 |
5 |
储能原理与技术 |
黄志高,水利水电出版社 |
选读 |
教材 |
6 |
制冷与热泵技术 |
吴延鹏,科学出版社 |
选读 |
著作 |
7 |
数值传热学 |
陶文铨,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选读 |
教材 |
8 |
传热和传质基础原理 |
葛新石,叶宏,化学工业出版社 |
选读 |
译著 |
9 |
工程传热传质 |
王补宣,科学出版 |
选读 |
教材 |
10 |
多孔介质自然对流传热传质 |
陈宝明,科学出版社 |
选读 |
著作 |
11 |
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 |
苏巴.拉迈亚.柯蒂加拉著,思达译,中国三峡出版社 |
必读 |
著作 |
12 |
太阳能利用:原理•技术•工 |
刘鉴民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
必读 |
著作 |
13 |
太阳能电池基础与应用 |
熊绍珍,朱美芳等编著,科学出版社 |
必读 |
著作 |
14 |
太阳电池材料 |
杨德仁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 |
必读 |
著作 |
15 |
太阳能电池:工作原理、技术和系统应用 |
(澳)格林,狄大卫译,上海交大出版社 |
必读 |
著作 |
16 |
新能源材料—基础与应用 |
艾德生,高喆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 |
必读 |
著作 |
17 |
纳米太阳电池技术 |
彭英才,于威,等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 |
必读 |
著作 |
18 |
硅纳米线及硅纳米管 |
唐元洪著,化学工业出版社 |
必读 |
著作 |
19 |
硅技术的发展和未来 |
屠海令著,冶金工业出版社 |
必读 |
著作 |
20 |
Nature Energy |
Springer Nature |
必读 |
期刊 |
21 |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
必读 |
期刊 |
22 |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
Elsevier |
必读 |
期刊 |
23 |
Water Research |
Elsevier Ltd |
必读 |
期刊 |
24 |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
Elsevier |
选读 |
期刊 |
25 |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
选读 |
期刊 |
26 |
Bioresource Technology |
Elsevier Ltd |
选读 |
期刊 |
27 |
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 |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
选读 |
期刊 |
28 |
Resources Conservation & Recycling |
Elsevier |
选读 |
期刊 |
29 |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
Elsevier |
选读 |
期刊 |
30 |
Renewable Energy |
Elsevier BV |
选读 |
期刊 |
31 |
Waste Management |
Elsevier Ltd |
选读 |
期刊 |
32 |
农业工程学报 |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 |
必读 |
期刊 |
33 |
农业生态学 |
中国生态学会 |
必读 |
期刊 |
34 |
生态环境学报 |
中国生态学会 |
必读 |
期刊 |
35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陈阜,中国农业大学出版 |
必读 |
期刊 |
36 |
微生物学报(期刊)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微生物学会 |
选读 |
期刊 |
37 |
微生物学通报(期刊)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微生物学会 |
选读 |
期刊 |
38 |
设施农业环境工程学 |
邹志荣,中国农业出版社 |
选读 |
期刊 |
39 |
农业生物环境工程 |
马承伟 ,中国农业出版社 |
选读 |
期刊 |
40 |
土壤学报 |
科学出版社 |
必读 |
期刊 |
41 |
土壤 |
科学出版社 |
必读 |
期刊 |
42 |
水土保持学报 |
中国土壤学会 |
必读 |
期刊 |
43 |
农业工程学报 |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 |
必读 |
期刊 |
44 |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 |
Elsevier |
必读 |
期刊 |
45 |
Advances in Agronomy |
Elsevier |
必读 |
期刊 |
46 |
Agronom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Springer |
必读 |
期刊 |
47 |
农业生态学 |
陈阜等,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
必读 |
著作 |
48 |
污染土壤修复原理与方法 |
周启星等,科学出版社 |
必读 |
著作 |
49 |
土壤与环境微生物研究法 |
李振高等,科学出版社 |
必读 |
著作 |
50 |
Environmental Soil Chemistry |
D.L.Sparks,Academic Press |
必读 |
著作 |
51 |
Practical Statistics and Experimental Design for Plant and Crop Science |
A.G.Clewer,WILEY |
必读 |
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