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至5月期间,在云南师范大学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云南省农业废物智慧低碳利用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团队")指导2022级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学子,开展了一场贯通产学研的专业实习。同学们分批次奔赴云南省林业与草原科学研究院、玉溪市农业农村局、云南思力生态技术替代中心、众科生物技术(云南)有限公司、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农业农村局等产学研合作基地,在为期十周的实践周期里,通过"田野课堂"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交融。团队秉承"科研反哺教学"的育人理念,通过技术赋能现代农业,践行了"将科研论文镌刻在云岭大地"的使命担当。
一、科技助农,新媒体点亮科普
田间数据管家
在团队教师全程指导下,廖明雪与课题组成员展开协同攻关,通过动态追踪20余户小麦种植数据,结合实地农田踏勘测绘,构建起小麦成熟期可视化数据库,为农户提供动态化精准收割决策支持。依托多维度科学监测体系,团队创新性将农技参数转化为通俗化技术指导方案,运用田间大数据智能分析显著提升作物收获效能。项目组同步完成绿肥资源系统梳理,建成涵盖品种特性、施用规范的数字化信息库,形成覆盖作物生长全周期的智慧农业服务体系。

小麦田实地调研工作照
创意科普先锋
田湉等同学以匠心剪辑呈现《秸秆快腐技术》《昆虫世界》等系列科普短片,创新打造"苍蝇之歌"沉浸式科普项目,成功策划世界地球日社区主题嘉年华。她们通过短视频平台矩阵式传播,赋予农业技术鲜活的生命力,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消融技术知识的传播坚冰,让绿色生态理念如春风化雨浸润人心,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赋能与人文关怀的双重动能。

二、循环农业,让废弃物“重生”
咖啡渣的“第二春”
何鑫等同学采用咖啡渣协同玉米芯复合发酵工艺,突破传统好氧堆肥技术瓶颈,成功构建高效生物转化体系。该项目深耕农林废弃物高值化利用领域,通过精准调控微生物群落结构,提升日均处理量,使咖啡渣等"城市代谢产物"蜕变为富含腐殖酸的"黑色黄金"。依托《生物质能工程》核心课程体系,团队将课堂理论创新转化为生产实践成果,在物料预处理、发酵动力学建模等关键技术环节实现理论认知与产业应用的深度融合,真正打通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关键路径。

堆肥实验过程图
走村入户送“肥”方
在团队教师指导下,张建飞等青年学子们积极投身基层服务实践,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有机肥精准配送。他们的足迹遍及十余个行政村,通过"点对点"服务模式惠及百名农户,不仅显著降低农户生产成本,更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助力"低碳农业"扎根乡土。这支科技助农先锋队以数据建模优化施肥方案,用绿色实践谱写了生态振兴的崭新篇章,生动诠释了现代农业科技的社会价值与生态效益。

在玉溪发放有机肥
三、深入田间,种下科研种子
秸秆变“绿金”
杨原等同学在实习期间深入罗平县开展秸秆还田效应动态监测,同步参与勐腊县2025年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在科研团队导师的专业指导下,他们通过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最终形成具有实践价值的秸秆资源化利用可行性建议。

粉碎的秸秆打包车间
微生物助力土壤新生
努尔艾孜孜等同学深耕实验室开展复合菌剂研发攻关,并远赴怒江泸水市投身高原农田地膜残留量监测项目。从精密仪器环绕的实验室走向广袤田野,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淬炼,同学们锻造了厚实的综合素养。

地膜残留量监测进行中
土壤“体检师”
李宝生等同学在导师团队的全程指导下,成功完成土壤样本全项养分测定实验。通过系统掌握原子吸收光谱仪等精密设备的规范操作,提升实验数据的科学价值。在为期两个月的实验室协作中,同学们不仅实现了沟通壁垒的破除与团队责任意识的觉醒,更系统梳理出标准溶液配制环节存在的系统误差问题,为后续优化实验方案奠定基础,坚定了团队成员在本领域持续深耕的学术志向。

土壤样本养分测定实验室图
四、未来展望:校企共育,续写绿色篇章
在实习总结汇报会上,实习小组通过图文并茂的PPT全景呈现实践成果,团队指导老师对项目日志进行逐一点评指导。这群95后青年以智能灌溉系统和新能源解决方案精准回应时代命题,把学术论文书写在充满稻香的田野间。更令人振奋的是,团队联合龙头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智慧农业创新班",着力培育既掌握数字农业技术又深怀乡土情怀的新农人。

实习汇报现场
大屏幕上的青春宣言铿锵回响:"用科技创新守护每一寸沃土,让青春在希望的田野上拔节生长!"——能环学子正以沾满泥土的双手,以实际行动谱写着科技兴农的青春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