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0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项目主任和中期验收专家组一行,按照“中国零碳村镇促进”项目实施要求,赴全国九个示范村之一的玉溪市通海县里山乡芭蕉村,开展项目中期评估工作。云南师范大学作为项目技术支撑单位,应云南省农村能源管理总站邀请,深度参与此次中期汇报与实地考察,充分展现了学校在绿色能源领域的科研实力与社会服务担当。
云南省农村能源管理总站严菘站长与项目承担单位共同带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项目主任及专家组成员,实地考察芭蕉村“光储直柔”分布式光伏系统、村民电炊灶及空气能热泵烤房等项目实施情况。专家组到五里箐、肥客、落水洞三个村民小组,与当地村民亲切交谈,了解项目实施效果,倾听了对项目的建议。


随后,云南省“中国零碳村镇促进”项目中期评估座谈会在芭蕉村正式召开。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会长、项目首席技术顾问杨旭东系统介绍了项目组成、核心目标及关键指标完成情况,并系统地展示了零碳村镇示范区的典型技术模式。团队成员王华斌副教授围绕芭蕉村炊事电气化改造、空气能热泵烤房工程及太阳能夜间照明等工程进行进展汇报,同步展示了芭蕉村数字乡村建设成果,体现了团队在新能源技术集成与数字化乡村建设中的协同创新能力。云南师范大学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正高级实验师徐德林老师则聚焦“风光生储多能互补”技术架构(+屋顶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深入解析村镇微网闭环供能的示范创新点,其研究成果为项目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与技术支撑。严菘站长从项目申报、资金投入、重点工程实施情况等方面介绍零碳村镇建设情况,进一步提出通过零碳村镇建设的示范性工程,推广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推动农村能源与产业深度融合。
团队负责人徐锐教授讲述西南联大建校历史和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太阳能研究所)发展历程,对学院在光伏组件性能优化、低成本农村光伏供电方案等领域的成果进行了简要说明,强调高校需形成“科研-产业-民生”的良性循环。这种转化模式为高校科研与地方经济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样本,也验证了“需求导向型科研”的价值。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项目主任刘世俊回顾了项目建立过程中的挑战与成果,强调试点村镇的绿色蜕变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也是全球气候行动的重要一环。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国际交流处处长薛颖昊高度肯定了团队项目组工作,鼓励云南省积极参与零碳村镇建设及申报,并指出云南依托丰富的太阳能、水电等绿色能源禀赋和独特生态资源,具备打造零碳村镇的天然优势。农业农村部将为云南提供技术指导、能力建设培训、资金支持及国际宣传推广,助力其成为西南地区零碳村镇建设的标杆。

此次零碳村镇促进项目,不仅体现了团队在“光储直柔”“风光生储多能互补”等前沿技术领域的研究深度,更通过“科研-产业-民生”的良性循环模式,验证了需求导向型科研的实践价值。未来,团队将继续依托各类平台,深化绿色能源技术攻关,拓展合作广度,为云南乃至全国的零碳村镇建设贡献更多科研智慧与创新力量。
(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