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太阳能研究所)
学生工作

榜样力量 | 2023-2024学年国家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获得者风采展示(一)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27日 11:20 点击量:[]

晨昏不辍的求索之路上,他们以知识为犁铧深耕学术沃土;风雨兼程的攀登征途中,他们用信念作灯塔照亮科研航程。在攀登学术高峰的孤勇征程中,他们以文献为阶、以实验为尺,在理论建构的无人区拓荒。星河璀璨处,正是博士国家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获得者们的思想锋芒。

 1.个人简介

李佳保,男,土家族,中共党员,2021级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杨培志研究员,主攻太阳能光伏科学与工程(高效稳定的钙钛矿太阳电池)。自入学以来,始终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深耕科研,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高水平SCI论文6篇(含中科院一区TOP期刊4篇,中科院二区TOP期刊2篇),累计影响因子约104.5;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件;主持与参与厅级以上项目5项,担任2021级博士班班长,并积极参与校内外术交流与社会服务,努力完善自我,力争做到全面发展。

2.荣誉奖项

202412月,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202411月,获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优秀科技成果奖二等奖;

202312月,获博士研究生省政府奖学金;

202303月,获云南省三好学生称号;

2022-2024年,获云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一等奖3次;

2021-2023年,获云南师范大学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2次;

202212月,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202206月,获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优秀科技成果奖一等奖;

202205月,获云南师范大学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优秀团员称号。

3.科研成果

围绕结晶动力学调控、薄膜生长调控及热耗散管理以实现高效稳定钙钛矿太阳电池。以第一作者在《eScience》,《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Chemical Communications》,《Solar RRL》发表文章4篇,以共同一作身份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发表论文2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主持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项,参与昆明市春城计划高层次领军人才项目、云南省专家工作站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云南联合基金项目各1项。

4.座右铭

探索未知,始于足下;科研报国,成于笃行。

5.未来展望

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我将以以科研为炬,照亮新能源未来为信念,继续秉持对科学探索的热情与执着,深耕钙钛矿太阳电池领域,致力于突破瓶颈,提升其效率与稳定性,为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同时,我将拓展研究视野,探索钙钛矿材料在光探测器、发光二极管等领域的应用,挖掘其更广泛价值。我也会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培养领导力与团队协作能力,以应对未来挑战。亲爱的师弟师妹们,科研之路充满挑战,希望你们保持对未知的好奇心,勇于探索,永不言弃。在追求学术成果的同时,注重全面发展,培养严谨态度和扎实基础。心怀科研报国使命,努力在自己的领域发光发热,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贡献一份力量。让我们携手共进,用科研之光,照亮未来之路!




1.个人简介

王豪吉,云南昭通人,中共党员,2021级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博士专业研究生,导师:官会林,农业水土工程系。科研上,他扎根于基层,针对边疆特色农业种植障碍问题,尝试新技术,探究新机理,在农田之中做科研,在昼夜观察中找规律,在失败与总结中出成果。他将理论知识学习和生产实践相结合,既作试验基地的勤务员,又作科研成果的创造者。生活上,他乐观开朗,乐于助人,指导师弟师妹们做实验,帮忙修改论文,在团队管理中勇挑重担,任劳任怨,并以实际行动为他人树立榜样。

2.荣誉奖项

202412月,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202412月,获云南师范大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202411月,获第四届环境修复与健康青年学者论坛研究生报告二等奖;

202409月,获云南师范大学一等学业奖学金;

202408月,获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第二届研究生学术报告二等奖;

202405月,获云南省三好学生荣誉称号;

202312月,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202312月,获云南师范大学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

202309月,获云南师范大学一等学业奖学金;

202305月,获第二届云南省大学生节能减排科技竞赛省级三等奖(负责人);

202209月,获云南师范大学学业奖学金二等奖。

3.科研成果

围绕农作物生态种植和病害防控,针对三七、人参果、豌豆等作物,通过施加生物炭和有机肥等土壤改良材料,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第一作者在《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 Innovation》,《Agricultural Science Technology》,《微生物学通报》,《植物保护》,《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农学通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发表学术论文8篇,申请发明专利4项,已授权1项,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4项,软件著作权授权2项。并主持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1项(1.5万)。

4.座右铭

坚持学习,勤于思考,立即行动,总结完善。

5.未来展望

在学习中要强化专业知识,为科研打牢基础,而后需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在导师指导下学习新的数据分析方法、探究新的作用机理,及时整理科研成果。坚守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用勤奋、坚持和不懈努力打磨科研成果。也希望学弟学妹们在科研探究中能做到长期坚持,经历失败后不退缩,迎难而上再创佳绩。




1.个人简介

刘洪周,云南保山人,中共党员,现为云南师范大学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2023级农业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李建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科研方面,致力于生物电化学理论体系的创新与机理探索,注重跨学科研究方法的融合,将基础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相结合。其工作以解决农业生态环境与能源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为导向,强调学术成果的实际价值。生活中,秉持知行合一的理念,积极参与农业相关的技术推广与社会调研,践行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业余时间,注重提升科研小组的协作能力,通过学术交流与体育锻炼丰富个人成长,展现了青年人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

2.荣誉奖项

202412月,获博士研究生省政府奖学金。

3.科研成果

围绕生物电化学技术前沿,其研究涵盖微生物燃料电池和微生物电解池的效能优化,以及厌氧消化过程的代谢调控,通过深入探索与技术耦合,获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在《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Applied Energy》和《Bioprocess and Biosystems Engineering》等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7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

4.座右铭

追赶日月,不苟于山川。

5.未来展望

我始终坚信,科研突破源于扎实的理论根基与持之以恒的探索,方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未来我将在导师的指导下,持续夯实专业基础,拓宽跨学科视野,探索创新路径。通过系统性的学习,强化科研成果的凝练和转化效率,保持对新方法、新领域的敏锐洞察,进一步提升科研能力。以厚积薄发的科研态度应对复杂的挑战,在挫折中校准方向,在坚持中沉淀智慧。

下一条:我院举办“新耀能环,共谱华章”2024年迎新晚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云南师范大学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太阳能研究所) 2013-2025